大医院里科室林立,病人来了先要选择看哪个科。但如果病情复杂,有时一个科室解决不了,还要再挂一次号换另一个科,跑好多腿,多花时间和金钱不说,繁复的流程没准让病人病情加重了。于是,挂一次号就能见到多科专家、解决所有问题,成了很多病人的期望。
现在,一种新的诊疗模式正在将病人这个梦想付诸现实,这就是多学科联合诊疗模式。7月6日下午,郑州大学附一院举办了肝病多学科协作会诊,小儿科、血液科、肝胆科、放射科、核磁科、消化科、感染科、放疗科、病理科、介入科、肿瘤科的医生们济济一堂,他们的焦点集中在一名46岁的黄疸患者身上。本次会诊由肝胆外一科主任赵永福教授主持。
肝胆外科郭文治介绍了患者的情况,患者姓王,男性,46岁,出生6天起出现皮肤黏膜黄染,当时都以为是生理性黄疸,未及时治疗,后来王先生的皮肤黏膜持续黄染,并伴有小便黄染、肝脾肿大,但仍然没有引起重视,也没有接受治疗。后来王先生出现上腹部疼痛、黄疸加重的症状,去了多家医院就诊,都没有发现明确病因,也没有得到对症治疗。前不久,病人来到我院肝胆外科就诊,他的情况引起了专家们的重视,为明确诊断患者的病因,寻求下一步的精准治疗,专家们为患者进行了多学科协作诊疗。
会诊过程中,肝胆科、血液科、放射科、核磁科、消化科、感染科、放疗科、病理科、介入科、肿瘤科专家们各抒己见,分别从各自的专业领域,对患者的基本情况进行了分析讨论,各位专家均很明确地指出,此名患者并非疑难杂症,病情明确清晰,患者得的是遗传性球形红细胞增多症,是红细胞先天性膜缺陷引起的溶血性贫血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因外周血中出现球形红细胞而得名,系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男女均可患病,父母一方患有同病,病人出生即患病。临床表现有贫血、溶血性黄疸、脾大,感染可使病情加重,常伴胆石症。手术切除脾脏后均能立即获得完全持久的临床治愈。
如此明确的病症,患者为何46年一直不明病因,原因就在于患者未及时、系统地就诊,才导致病情贻误至今。随后,会诊专家们提出诊疗意见和建议,经过讨论,最后形成会诊意见并告知患者。
会诊结束后,肝胆外科张水军教授指出,该名患者如果能及早得到多学科的会诊,病情早就会诊断清楚而不至于延误至今,从这个病例中也折射出了在综合性医院开展多学科会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郑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